• 首页
  • 炒股在线配资开户
  • 配资炒股申请开户
  • 炒股十倍配资申请
  • 炒股在线配资开户你的位置:炒股在线配资开户_配资炒股申请开户_炒股十倍配资申请 > 炒股在线配资开户 > 上海期货配资 《西游记略讲》第十二回 4、再说无明(一) (主讲人:嵇尚强)

    上海期货配资 《西游记略讲》第十二回 4、再说无明(一) (主讲人:嵇尚强)

    发布日期:2024-08-04 13:57    点击次数:159

    上海期货配资 《西游记略讲》第十二回 4、再说无明(一) (主讲人:嵇尚强)

    原标题:高新兴:控股子公司创联科技将进入创新层

    【知一切法不取不舍,入一相门,起于慧业。】

    所谓“一相门”是指一相法门,于诸法不作种种分别,离开相对有无的观念,不执著空有任何一端。修此法门于一切法不取不舍,从而生起智慧。文字上的解释就是这样,这样的解释大家能听懂吗?其实就是《恒河大手印》里讲的:“见者,了知一真法界,法尔如来藏心,无量显现染净诸法,具足法尔平等性义。”

    所谓“见者”是指学佛的人必须要有这样的见地,“了知一真法界”,识得这一真法界,识得自己的真心本性。真心本性在哪里?就在眼前,“法尔如来藏心”,一切的显现都是真心的显现,一切的现象都是本性化现出的现象。真心本性与现象境界不离,“无量显现染净诸法”,见到现象境界的时候,真心本性就在眼前。既然就在眼前为什么有的人却见不到呢?因为大家都被眼前的幻象迷住了。“具足法尔平等性义”,要晓得现象境界虽然各个不同,但是属性一致,都是幻的,都是镜子里的影子。既然影子就在眼前,那么镜子当然没有远离。能够呈现影子的就是镜子,就是诸位的现量真心。

    【断一切烦恼,一切障碍,一切不善法,起一切善业。】

    真心就是我们手中的金刚利剑,可以断一切烦恼,让人远离恶法,生起善业。在《金刚经》里,佛先是讲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清净心的生起,灵明不昧的觉性要想体会出来,应该于一切法不住,注意力不要被一切现象境界骗走了。之后,他老人家又补充了一句:“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智慧的成就离不开善法的施行,说一切法不住,但是善法不可以舍弃。

    【以得一切智慧,一切善法,起于一切助佛道法。】

    学佛修道必须具备资粮,资粮有两种,一种是智慧,一种是福德。智慧的资粮靠思维正法得到,也就是体会清净心,保养清净心。福德的资粮靠施行善法得到,也就是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清净心的保养与善法的施行成就了佛道的修证。

    【如是,善男子!是为法施之会。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,为大施主,亦为一切世间福田。】

    这是最后的结论,维摩诘居士告诉善德菩萨,我刚才讲的那些内容,才是真正的法布施。只有照我说的那样去做,才是大施主,才能在世间广种福田。

    【尉迟公将金银送上他门,又兼有本府官员,茅舍外车马骈[pián]集,唬得那相公、相婆如痴如痖[yǎ],跪在地下,只是磕头礼拜。尉迟公道:“老人家请起。我虽是个钦差官,却赍[jī]着我王的金银送来还你。”他战兢兢的答道:“小的没有甚么金银放债,如何敢受这不明之财?”尉迟公道:“我也访得你是个穷汉,只是你斋僧布施,阴司里有你积下的钱钞。是我主死去还魂,曾在那阴司里借了你一库金银,有崔判官作保,今照数送还与你。你可收下,我等好去回旨。”那相良两口儿只是朝天礼拜,那里敢受,道:“小的若受了这些金银,就死得快了。虽然是烧纸记库,此乃冥冥之事;况万岁爷爷在那里借了金银,有何凭据?就是死也不敢受的。”】

    这里写尉迟公将金银送还相良,可是相良拒绝收取。他为什么不愿意收呢?原因很清楚,因为这是“不明之财”。“不明”就是“无明”,因此,“不明之财”是指“无明妄想”。

    相良就像《维摩诘经》里的那位仁者居士一样,代表在家的佛,在家佛是怎么看待“无明”这件事的?就是《心经》里讲的“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”。无无明,是讲拒绝接受“不明之财”。亦无无明尽,是讲“不明之财”是没有根据的,是不实的,拿本段末尾的话讲就是“有何凭据?”

    所谓“无明”,是烦恼的别称,指不如实的知见。成了佛的人,通一切智,彻万法源,不会有这种不如实的知见,所以相良拒绝了“不明之财”。

    拒绝“不明之财”后,相良又说“不明之财”没有凭据,是假的,也就是《心经》里所说:“亦无无明尽”。什么是“亦无无明尽”?就是讲“无明”并不实在,因为它不实在,所以它的消失,使无明消失的行为也不实在。

    “无明”一词的含义,之前已经有过介绍,在《圆觉经》第一章文殊菩萨问法的那一段,佛就已经将无明的含义介绍给了大家。现在要讲的是与无明有关的道理,在《圆觉经》的第四章,金刚藏菩萨向佛问法,他问了佛四个问题:①众生本来是佛,为何生起无明?②无明众生本有,何故复说本来成佛?③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?④能以有思维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吗?下面我们带着问题看经,看看佛与金刚藏菩萨是如何讨论无明这件事的。

    【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右绕三匝,长跪叉手,而白佛言:】

    金刚藏菩萨从大众当中站了起来,走到佛前,向佛请法。请法时要跪下磕头,额头触碰佛的双脚,然后起身顺时针绕佛三圈,再合掌跪下。每位起来问法的菩萨都是这样,心怀恭敬的向佛提问,大家不要忽略了这个细节,这是表演给我们看的,让我们知道佛的教法有多么难得,多么宝贵。

    【大悲世尊,善为一切诸菩萨众,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,渐次方便,与诸众生开发蒙昧;在会法众,承佛慈诲,幻翳[yì]朗然,慧目清净。】

    大慈大悲的佛啊!您老人家刚才为参加法会的菩萨们宣说了成佛的基因,以及修行的顺序与方法,帮助大家开启了智慧。与会大众承蒙佛的慈悲教诲,现在终于擦亮双眼,生起慧目,能够看清了。

    【世尊,若诸众生本来成佛,何故复有一切无明?若诸无明众生本有,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?十方异生本成佛道,后起无明,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?】

    佛啊!假如每一位众生本来是佛,已经成佛,可是为什么又会生出无明呢?假如众生本来就有无明,那么为什么说众生本来成佛呢?这是逻辑上的正反问,就是问佛“如来智慧德相”与“无明妄想”之间的关系,哪一个在先,哪一个在后?

    接着金刚藏菩萨又问:十方三世一切不同的众生本来成佛,那么,为什么会有我们这些无明的众生呢?为什么我们现在是众生,不是佛呢?假如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后来才生起无明,那么,一切如来又是何时生出一切烦恼的?

    【唯愿不舍无遮大慈,为诸菩萨开秘密藏,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,永断疑悔。】

    希望如来不要因为救度众生很辛苦,而舍弃了您的大慈大悲,请您老人家为诸菩萨打开秘密的宝藏,为末世一切众生开示究竟圆满的教义,使他们永远断离怀疑与愚昧。

    【作是语已,五体投地,如是三请,终而复始。】

    提完这些问题后,金刚藏菩萨恭敬的跪下来磕头,五体投地,如是三次,虔诚的请佛作答。

    【尔时,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:善哉!善哉!善男子,汝等乃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,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,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,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,永断疑悔。汝今谛听,当为汝说。】

    “尔时”,佛听到金刚藏菩萨的提问后。“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”,告诉金刚藏菩萨。“善哉!善哉!”好的!好的!“善男子”,你这位了不起的同学。“汝等乃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”,你们能够为诸位菩萨以及末世众生,“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”,询问成佛最深最秘密最究竟根本的方法。“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”,这个方法可以作为一切菩萨们的最高教育,是大乘了义的法门。“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”,能够使十方世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对佛法生起坚决的信心,“永断疑悔”,从此不再有任何怀疑,“当为汝说”,我现在就为你解答。

    【尔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,及诸大众默然而听。】

    佛答应讲法,金刚藏菩萨感到非常欢喜,与在座大众一起,静默聆听。

    【善男子,一切世界始终、生灭、前后、有无、聚散、起止,念念相续,循环往复,种种取舍,皆是轮回。未出轮回而辩圆觉,彼圆觉性即同流转,若免轮回,无有是处。】

    这一段非常重要,大家要想听懂佛的回答,首先要厘清两个概念,一个是本体,一个是现象。以黄金为例,黄金的本体就是一块金子,这块金子没有固定的形象。换句话讲,淘金淘出来的时候,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。如果我们将淘到的黄金视作本体,那么黄金熔化之后成形,成形之后打造,打造出来的金器就是金子的现象。所以佛在这里讲世界的诸多变化,不论哪一种,这些都是什么?都是现象。当一系列的现象出现在人的眼前,就像你来到一家金店挑选金器,此时你看到的是金子的本体还是金子的现象?虽然本体与现象一起出现,但是我们只晓得观察现象,不晓得体认本体,只知道在现象上生起分别,不晓得体会眼前花样繁多的金器,它们的原来都是淘金时得到的没有固定形象的金块。

    所谓“念念相续,循环往复”是指人面对金器时的表现,在琳琅满目的现象面前,那种流连忘返的心理。“种种取舍,皆是轮回”,因为在现象上取舍不断,看到这个好,就把这个拿起来端详一番,看到那个好,就把那个戴起来试试,就这样在金店里逛了很久,等到最后要走的时候,只记得金器的现象,知道自己选择了哪几款金器,忘记了金器的本体,不晓得这些金器全都来自于当初被淘出的黄金。

    “未出轮回而辩圆觉”,如果大家的注意力一直在金器的现象上打转,那么我们就会记不得金器的本体,体会不出金器未成形时的样子。一般人只要拿到金器,就会盯住金器的外表观看,并不关心金器是如何打造出来的。同样的道理,当我们身陷轮回,我们就体会不出远离轮回的境界。“彼圆觉性即同流转”,身陷轮回而想象出离轮回之后的感受,就像苏东坡的一首诗,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人在庐山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貌。只有等你出了山,跳到山外去看,才能看清庐山。所以在没有成佛之前,要想体会佛的境界,对不起,“若免轮回,无有是处”,你的那些体会都是轮回中的感受,不是真正的佛境界。

    【譬如动目,能摇湛水。又如定眼,由回转火。云驶月运,舟行岸移,亦复如是。】

    这里有一连串的举例,都是讲凡夫迷相忘本的错误。所谓“动目”,就是转动眼睛,各位不妨做个试验,站在清湛的池水前面,看着清水,将眼珠上下晃动,慢慢的你就感到池水开始摇动了。事实上,水有没有动?水并没有动,是你的意识产生了幻觉。再比如说,荡秋千,当秋千荡起,你坐在秋千上盯着远方观看,慢慢的你会发现远方在一上一下的起伏。事实上,远方有没有起伏?远方并没有起伏,起伏的只是你的身体。佛举这些例子是为了告诉大家,一旦将起伏生灭的烦恼抓住,以为那是实有,结果就是真常不变的心性被你迷掉了。换句话讲,当我们沉醉在生死变化的现象当中,想要把握这些现象,结果就是无明的生起,真心的迷失。

    接下来佛又举一例,当你盯着眼前的一团火焰观看,这团火焰被人转动起来,越转越快,当初的火焰变成了视觉观察里的火圈。眼前的火圈是真吗?是假的,只是看上去像真的一样。佛举这个例子是为了告诉大家,当内因具足,外缘生起,内因外缘一旦相应,幻境就会产生。如果火焰不动,就不会有火圈的现象,但是当转动的外缘来到,本来不动的火焰在外力的作用下旋转起来,那么因缘会合,假象就此产生。

    第三个例子,佛提到了不动的岸与移动的船,漂浮的云与静定的月。当船只开动,人坐在船上,看着岸边,此时是船在动还是岸在动?虽然是船在动,但是自己的感觉却是岸在移,河岸在一点一点的远离,岸两边的景色跑到了船的后面。再比如说云与月,当浮云随风飘过,眼前的月亮被云雾遮住,不一会儿浮云飘了过去,此时是云在移还是月在动?看上去是月亮从云雾中钻了出来,实际上是云雾被风吹了过去。佛举这些例子是为了告诉我们,一旦执着妄想,颠倒就会生起。当我们执着一个道理或者一个境界,将其认作是真,执着生起的当下,真假的认知就已经颠倒了,清明的灵知就已经迷掉了。

    听完佛所举的这四个例子,大家能不能明白无明是如何生起的,能不能明白众生本来是佛,后来又如何生起无明成为凡夫?原因就是我们的认识产生了错误,真心不取取妄念,本体不认认现象。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,再看此经第一章佛所讲的圆觉法门。圆觉法门只有一句话:“圆照清净觉相,永断无明,方成佛道”。要想成就佛道,认识一定要端正,只有体会出了清净心,周全圆满的观照此心,才能觉知无明,远离无明,成就佛道。

    发布于:新疆维吾尔自治区

    Powered by 炒股在线配资开户_配资炒股申请开户_炒股十倍配资申请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   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© 2009-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